一、自己养的鱼能放生吗 1、成都府范县君(县君,古代妇女之封号),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,生平不详。范县君很早就寡居,一心向佛,坚持习禅,常坐不卧。 2、后闻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,于是便前往礼拜,请求圆悟禅师为她开示入道因缘。圆悟禅师于是教她看“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,是个甚么?” 3、范县君于是依教参究,可是久无所契,心里非常着急。 4、一日,范县君又来到昭觉寺,哭着央告圆悟禅师道:“和尚有何方便,令某易会。” 5、圆悟禅师道:“却有个方便。”于是便教她只看“是个甚么?” 6、范县君回家后,依教奉行,在日常起居处、举手投足处,专看“是个甚么?”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,终于有一天,豁然有省。她惊喜地说道:“元(原)来恁么地近那!” ![]() 7、范县君的悟道经验,很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借鉴。在日常生活中,看“是个甚么?”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“学道常于自性观”。因为,我们的一举一动,起心动念,都是自性的妙用。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一举一动、起心动念的当下,回光反照,问一声“是个甚么?”,此时,我们就已经与自性打照面了,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。 8、宗性大和尚亲授“人生宝典” 9、激励大家要以祖师大德“苦行”、“老实”的修行精神为楷模 10、大菩文化四川讯2015年成都文殊院三坛大戒正式开坛的第二天,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百忙中抽空与诸位戒子见面,亲授其受戒二十多年来修行路上“人生宝典”,并现场考问大家的“背功”。欢笑之间尽显“大家长”对众戒子的浓浓关怀与提携之情。 二、北京放生乌龟冬天 1、大和尚说对一个出家人来讲,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受戒。出家人一生会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出家剃度是一个转折点,受戒是另一个转折点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受戒这个转折点不亚于剃度的道场。因为受戒的道场,是一生很重要的一个心灵皈依的处所,希望大家要强化这样的感情。 2、大和尚讲到文殊院祖师慈笃海月禅师因德行远播,被传为文殊菩萨化身,而蒙康熙皇帝三次书召面圣,慈笃禅师皆委婉回谢。康熙皇帝亲书“空林”横幅、并临米芾字绢本行书条幅(内容为苏轼《哭海月》诗)、御书《药师经》、《金刚经》等,派专使赐送慈笃禅师,并御赐慈笃禅师开坛传戒、度僧说法。“大家今天来这儿受戒,都是奉旨而来”,大和尚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。 3、传说文殊院第八代方丈桂芳老和尚,因是贫苦农民出身,幼年就帮人做长工放牛,一字不识,在文殊院出家后,坚持按老方丈教他的方法修行,天天虔诚地跪拜弥勒菩萨,拜了三年,拜动了弥勒菩萨活生生地从佛坛上走下来,为他说法开智慧,从此讲经说法,辩才无碍。 4、大和尚声情并茂的讲述,令大家对文殊院这座千年道场有了更深了解,能在这么殊胜的道场受戒,可谓希有难逢。大和尚激励大家要以祖师大德“苦行”、“老实”的修行精神为楷模,好好修学佛法。 5、“举佛音声似水流,诵经行道雁行游,合掌当胸如捧水,立身顶上似安油。瞻前顾后轻移步,左右回视半展眸,威仪动静常如是,不枉空门作比丘。”宗性大和尚勉励大家要时刻收摄身心,保持正念。处处保持出家人的威仪。并分东、西单现场开始背诵,于是,文殊阁内响起了朗朗的背书声,“举佛音声似水流,诵……不枉空门作比丘。” 6、接着,法师还给大家传授自己每天必用的“修行秘籍”——圭峰禅师座右铭。圭峰禅师是唐代僧人。华严宗五相,常住圭峰兰若。 7、“寅起可办事,省语终寡尤。身安勤戒定,事简疏交游。”希望大家养成早起的好习惯,不要睡懒觉,二六时中勤办道。言多必失,祸从口出,少说话就少造口业。少给人打交道,少去攀缘,要把身心安定下来。法师讲完一首,就让大家现场背诵一首。 8、“他非不足辩,己过当自修。百岁既有限,世事何时休”,是非以不辩为解脱,没有谁对谁错,“白茫茫一片,大地真干净”。到最后哪里是归宿呀?都进公墓里面去了,都成骨灰啦。辨别谁对谁错的,就是一颗争强好胜的心。而争强好胜背后就是自我、自私,这正是修行要对治的。修行什么时候成功啊?一句话,修的不是“私”就成功了。但是今天好多修行人却越修越自私“我的佛像,我的庙……”,都是我的,我的。什么东西是你的?哪样是你的?有你的吗?“来时一坨肉,去时一股烟,再你有好港(四川方言:不管你有多厉害),一堆白面面”法师用四川方言说的几句话,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。人到最后,就只剩骨灰了,所有的是呀非呀,最后都是灰飞烟灭。所以“他非不足辩”。但是“己过当自修”如果是自己错了,就要仔细检点。“百岁既有限”就是活一百岁,死不死啊?都要死,所以“世事何时休”?世间上的事真的是没完没了,那就不管它了,一心用功办道。 9、“落发堕僧数,应须侔上流。胡为逐世变,志虑尚嚣浮”,出家、受戒、修行都要“起眼观上座,切莫学下流”,要见贤思齐。如果还随着这个世间上的东西随波逐浪的话,就说明你的心还没有改变。出家过后身心气质有没有变化?适不适应僧团的生活?言行举止有没有变化?如果没有的话,就仅仅是一个剃了头的“俗汉”。 10、“四恩重山岳,锱铢未能酬。蚩蚩居大厦,汲汲将焉求”,出家学佛法不是只管自己。很多人出家就是“我要解脱,我要了生死”,当然这个发心很好,但是真正的轮回,真正的生死,要在利生当中,要在度人当中,才能彻底了断,否则都不彻底。佛法大乘的精神,具有菩萨道的思想。菩萨道的思想,就有报恩的思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。父母恩、师长恩、国土恩、众生恩,比山还重,再多的钱都没有办法报答。所以时时都要抱持报恩的思想。现在吃住的条件都很好,而外面路边上,桥洞下,还有很多风餐露宿的人,相比他们,我们是衣食无忧,你还求什么呢? 标签: |
浏览:999次
鱼儿放生意义和说法_六根的饮食浏览:998次
成都长江放生,放生5条鱼有什么寓意浏览:998次
长沙放生五年的效果,长沙最适合放浏览:998次
放生大闸蟹功德是什么,放生感应:浏览:996次
成都放生三年感悟,成都放生池花园浏览:996次
重庆放生大鱼(重庆天津放生护生 驰浏览:995次
成都津河放生,成都放生群微信,自浏览:995次
四川成都兔子放生的地方有哪些,成都浏览:994次